魔術方塊 發明 40 週年紀念


魔術方塊 發明 40 週年紀念

魔術方塊是一個老少咸宜的玩具,甚至有人專門在舉辦魔術方塊的國際比賽,可見這小玩意的神奇魔力了,因為我們必須把這六面體轉到每一面的顏色都相同,這真的有難度,不過有人用腳也能在短時間內解出,所以這也是許多人如此著迷的原因,今天是魔術方塊發明40週年的紀念,所以 Google 在首頁特別以 Doodle 來紀念它,而且只要點一下魔術方塊的圖就能直接在首頁玩哦,如果想知道它是怎麼被發明的嗎? 請接著往下看。

魔術方塊 發明 40 週年紀念

以下內容節錄自:維基百科

魔術方塊,在中國大陸稱為魔方,在香港稱為扭計骰,為由匈牙利建築學教授暨雕塑家魯比克·厄爾諾於1974年發明的機械益智玩具,最初的名稱叫Magic Cube,1980年Ideal Toys公司於販售此玩具,並將名稱改為Rubik’s Cube。

魔術方塊在1980年代最為風靡,至今未衰。截至2009年1月,魔術方塊在全世界售出了3億5千多萬個。面世不久後,很多類似的玩具也紛紛出現,有些出自發明人魯比克,包括二階、四階和五階版本的魔術方塊;有些則是出自別人之手。

早期的嘗試
1970年三月,Larry Nichols發明了「Puzzle with Pieces Rotatable in Groups」,並申請了加拿大專利,是個2×2×2的魔術方塊,但是每個方塊之間是用磁鐵互相吸在一起。1972年獲得美國專利 3,655,201,比魯比克教授的魔術方塊早兩年。

第一個魔術方塊
魯比克·厄爾諾是匈牙利的建築學和雕塑學教授,為了幫助學生們認識空間立方體的組成和結構,所以他自己動手做出了第一個魔術方塊的雛形來,其靈感是來自於多瑙河中的沙礫。

1974年,魯比克教授發明了第一個魔術方塊(當時稱作Magic Cube),並在1975年獲得匈牙利專利號HU170062,但沒有申請國際專利。第一批魔術方塊於1977年在布達佩斯的玩具店販售。與Nichols的魔術方塊不同,魯比克教授的零件是像卡榫一般互相咬合在一起,不容易因為外力而分開,而且可以以任何材質製作。

1979年九月,Ideal Toys公司將魔術方塊帶至全世界,並於1980年一、二月在倫敦、巴黎和美國的國際玩具博覽會亮相。

展出之後,Ideal Toys公司將魔術方塊的名稱改為Rubik’s Cube,1980年五月,第一批魔術方塊在匈牙利出口。

 

發表迴響